塔林“三姐妹”酒店
來到塔林,才知道“三姐妹”名氣竟如此之大,走過路過就是沒有住過,但進去參觀一下是非常必要的。真的進去了,才明白為什么日本天皇和英國女王青睞的地方,美國總統卻不愿意住。
歐洲凡有點兒歷史的古城,里面的一些老建筑多改成了精品酒店。一來位置絕佳,挨著歷史古跡,甚至本身就是古跡的一部分。加之建筑本身也多有些來頭,住在這里的人們往往帶著一種好奇的探究,當然也是身份的象征。
“三姐妹”酒店坐落在老城里,離塔林的城墻約300米、市政廳廣場500米,附近咖啡館、餐館、商店和博物館云集。對于“三姐妹”名字來歷的最佳注解,莫過于這棟建筑本身了。這3棟連體建筑,最早可以追溯到1362年,酒店至今仍保留了14世紀以來的建筑結構,3個相連的樓體名副其實地代表了這3位性格迥異的“姐妹”:效法波希米亞之風的“妹妹”,崇尚經典魅力的“二姐”,還有那看上去久經世故的“大姐”。
走進去,古色古香的大堂雖然不寬敞,但很有家的感覺,溫馨舒適。想當年,為了將3棟14世紀建筑綜合設計并使其連貫,對酒店的建筑師Martinus Schuurman與設計師Külli Salum來說,可謂前所未有的挑戰。愛沙尼亞政府出于保護老建筑的考量,限制在改建過程中使用鉻、玻璃及塑料,他們便高價聘請當地木匠,對樓梯、窗檐以及各房間的大門進行純手工雕繪,將每一建筑單體設計得獨一無二。雖然標間260歐元(約合2302元人民幣)的價格在當地算高的,但這個時節客房都滿了。
我穿過走道上樓梯,才發現內部空間非常局促。整個酒店只有23間客房,除了裝飾風格是統一的,就是復古,其他都不同。比如每個房間和套房不但大小不一,且都擁有獨特的空間形態;雖然都是手工木質家具,但房間內的擺設都不相同。
這里的整棟建筑留存了其最初容貌的古老風韻,細節上尤其如此,臥室的墻面特意露出一塊老磚石、廳里的壁爐、旁邊的木炭、水晶吊燈、盥洗室里的老浴缸。最讓人驚嘆的是天花板上那隱藏在14層涂料和壁紙之下的復雜錯綜的中世紀壁畫。難怪2006年英國女王首次訪問愛沙尼亞就點名要下榻在這里,2007年日本天皇夫婦來到愛沙尼亞,也青睞這座古老又舒適的酒店。
不過,咯吱作響的木樓梯、狹小的走廊、木制家具以及房間里笨拙的大木門,讓只有醉心歷史文化的皇室貴族才會選擇這里。但對保安嚴密、保鏢成群的美國總統來說,這里實在不太方便。
據說,“三姐妹”的主廚Aleksander Fedin的手藝是塔林最好晚餐的同義詞,酒店的侍者還會幫助客人從酒窖中的400多種葡萄酒中,選出最適合他的那款。
住在這搭建在歷史氣息濃厚的文化大背景下的古建筑里,在16世紀剝落的墻壁包圍中做個關于老城的美夢,你還有什么可挑剔的呢?(青年參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