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酒店業內傳來消息稱,萬達集團對一個總計有28家經濟型酒店在內的“資產包”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,知情人士透露消息說,“他們愿意出價6億元”。
從記者獲得的信息顯示,這一資產包中的28家經濟型酒店,主要分布于浙江、四川、甘肅、廣東、山東等全國約10多個省市,并以卓安酒店作為連鎖經營品牌。
萬達的收購計劃實施與否尚待證實,但這一計劃無疑把“經濟型酒店”推向前臺。如今,隨意在上海、北京或天津這樣的大都市中心商業區就可以輕易找到經濟型酒店,有些地段經濟型酒店的密集程度讓人驚訝。用“跨越式”發展來形容經濟型酒店的的擴張速度再合適不過。
最新信息顯示,在“如家快捷”、“錦江之星”迅速擴張到接近200家的時候,“莫泰168”、“格林豪泰”、“漢庭快捷”、“速好家”、“7天”等酒店的擴張計劃也是緊隨其后,黑馬“七斗星”更是高調發布了未來8年開1000家店的龐大計劃。
調查顯示,在公眾心目中,“經濟”并不等于“低廉”,對于酒店“經濟性”的理解,只有16%的消費者認為應該是價格低廉;有超過56%的消費者認為,應該是在安全、衛生和舒適的條件下,價格適中;30%的消費者則認為,應該是一定品位下的較高性價比。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德謙教授認為,“可以看出,對于公眾來講,選擇經濟型酒店是基于舒適度、愉悅感和價格三方面的標準綜合考慮。”
但近幾年經濟型酒店快速夸張的背后,危機也逐步迫近。數據顯示顯示:中國經濟型酒店的入住率已從2005年的平均89%跌至2006年的平均82.4%;平均客房價格從2005年的328元降到了209元;經濟型酒店單店年回報率由兩年前的30%-50%下降到20%-30%。與此同時2007年經濟型酒店物業成本相比2006年上升了40%多。這組數據,不難看出在經濟型酒店瘋狂發展的背后,經營狀況并不盡如人意。
如何突破困局,成了擺在經濟型酒店經營者面前的一道難題。價格與服務,品牌與實力,這些酒店業內營銷的關鍵因素,對于經濟型酒店來說,頗有點雙刃劍的意味,或許,能在這其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,經濟型酒店的經營狀況才會有根本性的好轉。